悟空体育-媒体人炮轰海港对阵玉昆最后时刻VAR判罚,今年中超最争议一幕
在昨晚结束的中超联赛第18轮焦点战中,上海海港主场迎战云南玉昆,比赛最后时刻的一次VAR介入判罚引发巨大争议,多位资深媒体人在赛后公开发声,直指这次判罚是“本赛季中超最恶劣的裁判失误”,甚至可能直接影响联赛争冠格局。
争议瞬间:补时第5分钟的点球反转
比赛进行至伤停补时第5分钟,场上比分1-1平,海港队前锋武磊突入禁区与玉昆后卫张诚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,主裁判马宁第一时间未作表示,VAR团队突然介入,要求马宁回看录像,经过长达3分钟的反复审核,马宁改判点球,奥斯卡主罚命中,帮助海港2-1绝杀对手。
这一判罚立即引发玉昆全队抗议,慢镜头显示,武磊倒地前与张诚的接触轻微,且存在主动寻求接触的嫌疑,玉昆主帅李金羽在赛后发布会上怒斥:“VAR本应纠正明显误判,但今天它成了悟空体育制造冤案的工具!”
媒体人集体发声:VAR滥用摧毁比赛公正性
知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在社交媒体发文:“这不是VAR技术的问题,是使用VAR的人丧失了基本判断力,如此轻微的接触改判点球,中超裁判的尺度令人绝望。”他进一步指出,本赛季VAR多次出现“选择性介入”,例如上轮浙江队禁区内的明显手球未获判罚,与此役形成鲜明对比。
《足球报》记者鲁蜜则质疑裁判团队的专业性:“VAR规则明确要求‘清晰明显的错误’才应介入,但今天的判罚完全主观,如果这种接触算点球,中超每场比赛都该有10个点球。”她透露,部分俱乐部已准备联合向足协提交申诉,要求公开裁判评议标准。
腾讯体育专栏作者赵震更是直言:“海港近3个赛季获得12个点球,其中8个由VAR介入后判罚,这种‘巧合’需要足协给出合理解释。”数据显示,海港本赛季已获5个点球,位列中超第一。
技术分析:VAR为何沦为争议源头?
国际足联2023年最新版《VAR操作手册》强调,裁判应坚持“最小干预原则”,即只有涉及进球、红牌或明显错判时才启用VAR,但本场裁判组显然扩大了介入范围,前国际裁判孙葆洁在解说中表示:“武磊的倒地属于‘可判可不判’的灰色地带,VAR强行推翻原判违背了足球运动的流畅性原则。”
更令人质疑的是,VAR回放时未向观众播放关键角度画面,转播方透露,现场导演多次切换镜头,但裁判使用的“秘密机位”始终未公开,资深裁判观察员马德兴指出:“透明度缺失加剧了公众对公平性的怀疑,足协必须改革VAR画面共享机制。”
连锁反应:联赛公信力再受打击
此次事件并非孤立,本赛季中超已出现6次VAR改判引发球队公开抗议的情况,其中4次涉及争冠或保级球队,云南玉昆目前排名倒数第四,这场失利可能将他们拖入降级区,俱乐部高层表示将上诉至中国足协,但历史数据显示,近5年中超申诉成功率为零。
球迷群体同样愤怒,玉昆球迷会在赛后发布声明,要求足协引入“裁判评分制度”并公开听证会记录,而海港球迷则陷入分裂,部分球迷承认“胜之不武”,在论坛留言:“我们希望赢得干净,这种判罚只会让冠军蒙羞。”
足协沉默加剧危机
截至发稿,中国足协尚未回应判罚争议,内部人士透露,裁判委员会评议认为“判罚存在瑕疵但未达重大失误标准”,因此不会对马宁团队追加处罚,这种回避态度进一步激化矛盾,体育法学专家张笑世教授警告:“如果足协持续缺乏问责机制,联赛的商业价值和公众信任将加速流失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中超本赛季收视率较去年下降18%,赞助商合同金额缩水30%,分析认为,裁判问题频发是重要原因之一,某品牌方代表匿名表示:“我们无法接受赞助的比赛因判罚争议频上热搜,这违背体育营销的正面形象诉求。”
未来展望:改革迫在眉睫
国际足联技术顾问埃里克·布拉特此前考察中超时曾指出:“VAR在中国被过度使用,裁判过于依赖技术而丧失了权威性。”他建议中超学习德甲模式,将VAR介入次数限制在“每场不超过2次”,引入外籍裁判监督、建立公开的裁判报告制度,也成为业内普遍呼声。
本轮争议或许将成为中超改革的导火索,正如《体坛周报》社论所言:“足球比赛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,而非VAR屏幕后的‘人为剧本’,若不能捍卫最基本的公平,所谓‘世界第六大联赛’的目标终将是笑话。”
(完)
评论留言